近日,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、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、省農業農村廳聯合印發《湖南省“國家儲備糧源基地”建設實施方案》(以下簡稱《實施方案》),明確到2030年全省規劃建成“國家儲備糧源基地”2000萬畝。
為強化糧食產業前中后端的緊密聯系,實現前端提升糧食生產效益、中端保障國家儲備糧源、后端提高糧食消費品質,增強糧食供應鏈韌性,更好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、政府抓糧的積極性,為糧食儲備和市場提供穩定可靠、優質的糧源保障,2025-2030年,湖南將建設2000萬畝“國家儲備糧源基地”,占全省總耕地面積三分之一以上,確保每年近200萬噸國家儲備糧源省內收儲,同時為粵港澳大灣區、長三角城市群提供200萬噸以上優質糧源。
《實施方案》明確,5年內,全省將因地制宜重點在“一區兩帶”區域打造“國家儲備糧源基地”,即充分發揮泛洞庭湖區的糧食生產優勢,分階段在岳陽、常德、益陽等地建設900萬畝;在湘中南丘陵帶衡陽、邵陽、長沙等市梯次創建900萬畝;依托大湘西山區糧食和雜糧特色,在大湘西山地帶特色創建200萬畝。
湖南將利用在建的30個“優質糧油工程升級版”重點縣、特色縣,以縣域為單位打造集中連片的優質糧源基地,促進優質品種和特色品種向優勢產區集中。省市縣鄉四級糧食生產示范片納入“國家儲備糧源基地”建設。同時,鼓勵省內政策性收儲企業、各類糧油加工企業、糧油類貿易企業、供應鏈企業等直接與種植戶簽訂合同,實行定點生產、訂單收購,強化政策引L和托底作用;鼓勵省內種糧大戶與外省糧油企業等簽訂種植合同、銷售合同。多方形成合力,共同推動擴大糧源基地建設。
《實施方案》要求,通過“國家儲備糧源基地”建設,推動湖南糧食產業全鏈條發展,在糧食收儲、運輸、加工及交易環節協同發力,逐步完善優化全省糧食流通機制。通過優化收儲制度不斷拓寬種糧農民直接售糧渠道;推動綠色倉儲、物流、產業園區建設,提高糧食產業鏈供應鏈水平;優選受市場歡迎的糧食品種,聚焦主食產業化、精深加工和副產物循環利用,將“蕞香湖南米”送上老百姓餐桌;加快“湘糧出湘”,進一步拓寬湖南儲備原糧、商品糧、儲備成品糧的交易渠道,幫助糧油企業加快“走出去”。
為支持“國家儲備糧源基地”建設,《實施方案》明確要落實稻谷目標價格補貼政策,市縣可對優質稻種植者、早稻種植者、實行訂單生產的種植者、適度規模經營者適當提高補貼標準。用好省級糧食市場化收購貸款信用基金,支持符合條件的糧食企業積極開展糧食市場化收購。對發展訂單生產、糧食生產品種集中度提高、糧食商品量提升較大等工作成效明顯的10個縣市區,每個給予300萬元獎勵。
(紅網記者 李偲)
(來源:紅網)